摘要:一季度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各地重点工程开始复工及一批2020年省级重点项目名单的下发,超过30万亿元的投资体量浮出水面,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基建获中央密集点名,地方纷纷发力,市场普遍响应,以新基建为抓手来扩大内需在逐渐形成共识,新基建不受全球需求下行的影响,成了新一轮投资中的新宠,这无疑是未来市场投资中具有较高确定性的方向和风口,值得投资人重点关注和跟踪。
一、“新基建”具备重大战略意义
1、符合中国新经济发展的需求
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区别:传统基建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桥梁、机场、水利工程和市政管网等,而“新基建”是指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基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方向,可为中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奠定技术基础。目前全球正处于格局未定和重大突破的窗口期,能否抓住新时代变革的机遇,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博弈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启动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促就业,释放国内经济增长潜力,符合中国新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基建包含的七大核心领域如下图所示:
2、有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大规模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快速成长为基础设施大国,但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年前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老基建不再具有持续性,中国产业链要迈向全球中高端,必须通过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才能支撑中国未来20年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因此新基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性举措,不仅能够帮助实现经济的稳定和高质量发展,还能实现社会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型,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3、有助惠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60.6%,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20-30个百分点的差距。中国过去由于长期注重投入推动能够快速促进经济增长的能源、交通运输、地产等经济基建,对社会基建重视相对不够,特别是医疗、环保、文化、体育等社会基础设施与发达国际相比差距更为明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新基建与新型城镇化息息相关,随着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带来的新体验,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新基建”望成为市场中长期主线
1、新基建投资规模和市场空间大
今年是完成十八大提出的“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一年,要实现目标需要实现5.5%-6%左右的GDP增速。这意味着2020年基建投资投资增速达10%左右,基建投资规模达15万亿左右。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出口和消费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加速布局新基建来对冲经济下行已成为当下市场关注的焦点。关于新基建2020年的投资规模,多家机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预估测算,综合来看,2020年新基建投资规模将达1-3万亿。其中招商证券预计未来五年,“新基建”七大投资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达5万亿元至7万亿元,未来两年复合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另国盛证券通过政府投资计划和拆分政府专项债结构估算,新基建占比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计划投资约13%,新基建2020年相关投资规模将约为1.5-2万亿元。具体分拆到各个行业为:5G投资规模近2750亿;特高压:新规划“7交5直”项目带来约1800亿元投资,2020年预计投资额预计800亿;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在7000亿左右;充电桩:投资规模约63亿;数据中心:新增投资规模在600 亿左右;人工智能:2020投资规模约2216亿;工业互联网:投资规模达1056亿。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国盛证券2020年3月10日《新基建元年,重点布局哪些标的?》分析师 张启尧
虽然从当前来看新基建投资占比整体投资规模有限,一旦政策面继续集中发力,会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带动相关产业链产生乘数效应。
2、具有充足的政策资金支持
发展“新基建”,主要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配套措施,对“新基建”给予有针对性的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支持,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不断吸引市场资本参与到“新基建”的项目建设中来,另外在直接融资方面,还会充分发挥科创板的作用。从资金端看,国家支持新基建力度在不断加大,据悉2020年1、2月,地方政府债券分别发行7850亿、4379亿,高于2019年同期的4179亿、3641亿,其中专项债7148亿、2349亿,比2019年的1544亿、1716亿明显放大。由于专项债不得用于土储和房地产相关行业,重点支持基建。2月2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增量重点内容就明确点名“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行业”的加快发展,另今年3-5月份将成为政策密集发布期,新基建已成为多地政府2020年工作重点,由此可看出新基建后继发展具备充足的政策资金支持。
3、兼顾稳增长和促创新双重任务
受疫情“干扰”,在GDP三驾马车中,消费、出口动力不足,只能靠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在当前内外经济压力加大的环境下,加速布局新基建也是对传统基建的扩展,支撑起“稳增长”重任。同时大数据中心、5G、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通讯、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等相关行业产品需求,属于新时期的逆周期刺激,不受全球需求下行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确定性,可以起到稳增长的作用,还兼顾促创新双重任务。
三、新基建重点关注领域及相关公司
1、5G基站建设
5G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产业的重要支撑,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将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能力。5G作为新基建的领衔项目,因其应用广泛、上下游产业链丰富,被定调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而5G基站是作为承载5G技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相关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未来三年行业景气持续向上,产业链势必将成为最大受益方。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估算,在同等覆盖情况下,由于5G设备成本较高,5G网络投资规模将是4G的2-3倍。预计2020-2025年,5G网络总投资额在0.9-1.5万亿元。据此估算,平均每年投资额为1500-2500亿元,取中值为2000亿。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计,到2020年电信运营商在5G网络设备上的投资超过2200亿元,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除此之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券商方面,国金证券预测2020年运营商将开展5G网络大规模建设,投资规模将近3000亿。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2020年5G相关基础设施投资达3800-4000亿。
3月24日,工信部发布了加快5G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进度,预计年底全国5G基站数超过60万个,实现地级市室外连续覆盖、县城及乡镇有重点覆盖、重点场景室内覆盖。截至2月底,全国建设开通5G基站数为16.4万个。三大电信运营商已提出的5G基站建设目标为55万个。若实现“超过60万”,后续投资将显著提速。事实上,近期已有5G相关的集采大单频频落地,投资额普遍达到百亿级,这将给产业链带来新的景气周期。由此我们可预估5G基站出货量将超预期,今年3-5月可以确定性的利好基站设备商及上游元器件。
从产业链拆解来看,主要涉及上游规划、中游建设/运维以及下游应用三大环节,其中重点在中游环节,涉及产业较多,包括基站设备、小基站、光通信设备、网络工程建设、无线设备、传输设备以及网络优化与运维等,5G基础设施建设所用到的元器件是最大受益方,主要包括:基站天线、PCB、功率器件、滤波器、射频器件前后端等其他器件,以下根据各自在细分领域地位,为投资人梳理一份核心股名单,供日常比对参考。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大数据中心
大数据中心是指集中存放计算、存储以及网络设备的场所,是承载计算力的基础设施,也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大数据中心建设是要促进数字化技术在各个行业渗透,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释放产业经济活力,大数据中心建设的规模、质量将直接决定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速度与高度,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大势所趋。据中国IDC圈统计,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增速高于全球水平,市场预计从未来五年中国数据中心的新增投资规模超过1100亿元,这都将给上下游产业链带来直接拉动。
按照信通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的全国 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机架数量为 203.4万个,到2020 年有望增长到 326.7万台。中国IDC调查数据显示,到2021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289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约17%,2021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将达到2760亿元,2019年-2021年年均复合增速约31%。与全球相比,中国云计算市场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2020年春季,由于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出于防控需要,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基于云计算的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电子商务以及各类生活措施培育了大量新兴客户需求,短期流量爆发也带来IDC及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国IDC行业客户需求规模量级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IDC圈预计2022年,中国IDC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5亿元,同比增长28.8%,进入新一轮爆发期。
数据来源:科智咨询(中国IDC圈)
从产业链来看,IDC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具体分类如下:
上游主要是元器件,包括光模块、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路由器、光纤光缆、电源设备等方向。
中游主要是云计算以及IDC数据中心运营方向,包括运营商数据中心和第三方数据中心,前者如三大运营商,后者如光环新网、宝信软件这样的公司;
下游应用主要包含互联网企业、银行、政府机关、制造业,目前主要有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游戏等方向。
如下图所示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通过对IDC 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拆分,我们了解到服务器项目市场规模最大,达到510亿元,占比约为33.0%,另外占比相对较大的还有交换机、路由器等市场规模147亿元,占比9.0%,我们在正文中整理了一份大数据中心产业链受益的核心股名单仅供投资人参考。
图表来源:2020年3月24日《新基建细分领域投资机会梳理》分析师 张夏
3、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指以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通过传感器、仪表仪器来搜集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然后对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控制,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即强调人—智能机器—大数据三者的连接,是工业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国内工业制造体系的一次全面智能化升级,是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向工业强国的必经之路。工业互联网是目前唯一和5G并列强调的领域也是政策高度重视的新基建领域。
从长远来讲,建设工业互联网交将带动国内制造业全面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升级,是打破生产率瓶颈的唯一选择,不亚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信部3月20日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指出,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的高质量外网,打造20个企业工业互联网外网优秀服务案例。鼓励工业企业升级改造工业互联网内网,打造10个标杆网络,推动100个重点行业龙头企业、1000个地方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升级。同时,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鼓励各地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根据工信部和信通院的相关数据测算,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1.42万亿元、2.13万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5%、2.2%。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将达3.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同时可带动约25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随着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政策配套推进,市场空间将有望加速,并预测在202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主要由基础网络、平台和安全保障体系构成,其中平台是核心。目前,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处在龙头企业示范阶段,主要参与的企业包括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公司及第三方IT解决方案企业等。从产业链来看,工业互联网包括:
上游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芯片、智能机床、工业机器人等;
中游平台建设:数据分析采集、设备自动化、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等;
下游应用行业:包括轻工家电、工程机械、钢铁、建筑、电子信息、船舶、电力、高端装备八大领域。产业链相关核心股梳理如下:
4、新能源车充电桩
新能源车充电桩是指为新能源车充电的充电设施,其功能类似于传统车的加油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环节,当前充电桩少、充电难是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的重要短板,中国要实现汽车强国梦,需要补齐这块短板,才能让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地位。当前国家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后续随着各地方政府延续或加强前期充电桩的补贴力度,充电桩产业有望迎来行业向上的拐点。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0年1月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台,私人充电桩71.2万台,车桩比约为3.5:1,远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1:1。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销量的25%左右,保守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700万辆左右。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00万辆、车桩比1:1估算,需要的充电桩数量约1880万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预测从2021年到2030年10年时间内,需要新建桩6300多万个,这意味着中国充电桩建设存在巨大的缺口。目前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充电桩产业的扶持政策,都将刺激充电桩产业迎来行业向上的拐点 未来十年或将催生出万亿级别市场。
数据图表来源:赛迪顾问
从充电桩产业链来看,主要涉及上游充电桩设备生产商、中游充电运营商、下游整车企业为主的整体解决方案消费端等。充电桩建设的大规模重启,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充分受益。已经通过国网招标认证的公司将率先受益,可优先关注拥有自主高效充电模块生产能力及拥有资金规模、品牌效应的充电服务平台公司,具体相关个股梳理如下表: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