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书 编号:ZX0054

医疗器械,强者恒强

投资策略    2020-07-06   山东神光      A0430617060001   
0

一、政策利好快速出台

2020年5月20日,国家发改委等3部位联合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明确提出5大建设任务:(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每省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P3)水平的实验室,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2)县级医院救治能力:重点改善1所县级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提高检测和诊治能力,扩增重症监护病区(ICU);(3)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扩大传染病集中收治容量,加强ICU建设,配置床旁监护系统、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PCR等相关设备;(4)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每个省份建设1-3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和应急物资集中储备任务,加强ICU建设,改善呼吸、感染等专科设施条件;(5)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改造经验,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

《方案》将全方位提升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此前市场对疫情平稳后公共卫生系统加强建设的预期因本次《建设方案》的公布而得到确认和加强。从内容上看,《建设方案》提出的5大建设任务分别针对实验室(传染病检测研究)、县级医院(县镇级检测和诊疗)、市级传染病医院(城市级检测和诊疗)、省级高水平医院(重症救治和物资储备)以及平战两用公共设施(快速转化与隔离)五大传染病防治机构主体,并将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以及《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应急救治物资参考储备清单》等文件为参照标准指导建设。

终端医疗设备及体外诊断公司或迎来新一轮需求高峰。我们认为随着《方案》的逐步落地,未来医疗设备和体外诊断公司或迎来新一轮的需求和采购高峰。四类医疗机构分别来看: 实验室:当前我国P3/P4实验室有约40个,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湖北、广东等约10省市,P3实验室缺口约20个;县级医院:全国1800家县级医院需升级改造,ICU规模预计较当前扩张33%-233%,共需新增2700-18900张ICU病床;传染病医院:约300个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需升级改造,ICU规模预计扩张67%-233%,全国共需新增1800-6300张ICU病床;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ICU规模快速扩张。根据此统计,以上ICU病床扩建需求约在8500-45000张,相较全国医院当前约50000张的水平需提高17%-90%。根据测算,ICU病床的规模扩张有望带动呼吸机、监护仪、移动DR、PCR检测仪等设备约85亿元的采购需求(终端价格口径,此处测算以《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设备配置清单》为基准,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按照此清单;传染病医院和县级医院仅考虑ICU相关医疗设备需求)。

二、医疗需求的空间很大

2020年6月6号,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发布《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了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医疗服务水平等数据。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供给能力持续提升:2019年末我国医院数量达到34354家,同比增加4.07%,其中公立医院减少0.85%,民营医院增加6.90%,且民营医院的数量已接近公立医院的2倍,表明近年在政策鼓励下社会资本创办医院的积极性较高,民营医院快速发展。从2019年院均床位数来看,公立医院为417张/院,远高于民营医院的84张/院,这也与民营医院多为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专科医院相符。同时,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院均床位数分别同比增长4.50%和2.99%,公立医院虽然机构数量没有增长,但床位数量仍在增长,公立医院扩张更多依赖于单体医院床位扩张而非数量增加。另外,中医相关机构和人员也有显著增长:2019年末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同比增长8.35%至65809个,其中医院、门诊部、诊所分别增长5.93%、10.45%、8.46%,中医药人员数量亦增长7.27%至76.7万人。此外,2019年59.1%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较2018年提升了6.2pct,互联网医疗在医院端的渗透率持续提升。

   医疗需求平稳增长,支出仍有提升空间:从需求端来看,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均实现了平稳增长,增速分别为4.9%和4.5%,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需求的持续上升。从支付端来看,201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增长10.27%至6.52万亿元,人均卫生费用增长9.91%至4656.7元;卫生总费用在GDP中的占比也由6.43%提升至6.58%,但与美国的17.70%(2018年)相比仍存在差距,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进口替代的逻辑

进口替代发生的临界点有以下几个观察指标:一是人才和技术水平达标,二是使用者的知识得到普及,三是渠道触达。国产企业实现进口替代的最佳路径是:进口产品做过重点学术推广但市占率相对较低、内资企业集中度较低、进口替代刚开始、行业内第一梯队暂未形成。内资企业选择在此时进入,做出技术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辅以强大的营销推广能力,有望铸就品牌护城河。

国产医疗器械进口替代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在少部分细分领域,我们已经完成了进口替代,国产化率超过六成,比如监护仪、生化试剂等;第二,在部分细分领域,我们已经完成了技术突破,比如血球、麻醉、呼吸、大型影像设备等,但尚未替代进口产品;第三,在相当多的细分领域,我们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比如超高端彩超、内窥镜等。总体来说,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还是以进口品牌为主,进口替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国内医疗器械集中度有望不断提升,2017年前全球CR20=54.5%,中国CR20=14.18%,随着行业规范和医疗政策中对于高端器械的鼓励以及中低端器械的集采,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

高端领域中的彩超、化学发光、内镜耗材或者微创耗材、骨科耗材、心脑血管耗材等板块,后期在技术达到媲美进口产品后,目前正在逐步进口替代,是未来牛股诞生的重要细分领域。

四、体系研究

从市场空间上看,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5304亿元,同比增长19.86%,2014-2018年CAGR约为20.2%,大幅超过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平均增速。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类比全球医疗器械与医药的消费比例约为1:1,我国医疗器械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器械医药比为0.3:1)。

我们对医疗器械行业一直有很深入的研究,持续在跟踪行业的成长。对医疗器械的研究框架,我们的思路是建议可以围绕行业、细分领域、代表产品、竞争格局、产品替代的可能性(技术水平差距)、政策影响、创新关注点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就有了体系的研究,和后续的投资思路。选股逻辑框架,中低端赛道看渠道和海外市场开拓能力,高端赛道看技术突破能力。



六、风险提示:

行业政策变动风险,产品价格下降风险,商誉减值风险,产品质量风险。



风险提示:
上述文章内容仅代表山东神光投资顾问的主观判断,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操作建议。请根据自身投资目标、投资经验和财务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并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上海分公司:4007081688
济南分公司:4007085699

Copyright 1998-2025 山东神光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鲁ICP备09086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