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论:全球疫情持续蔓延意味着抗击疫情成为长期工作,而随着中国以及部分国家疫苗接种加速进行,社会经济和就业水平都有了全面提升,全球经济进入复苏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受欧美发达国家流动性宽松政策刺激,全球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促使通胀快速抬头,这倒逼流动性宽松政策及早退出,2021年三季度正好是一个政策观察期,一方面,投资者可以明确看到经济以及企业盈利持续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欧美流动性提前收紧预期抬头或压制资产价格,外围股市波动或殃及中国股市。我们判断三季度市场估值驱动逻辑将受到更大挑战,投资者对于盈利驱动逻辑更加重视。投资策略方面,我们建议淡化指数波动,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增长带来的估值溢价,企业成长性是衡量投资机会的核心要素,全球通胀治理和政策选择或是市场风险波动的重要风向。
一、上半年周期复苏增长
2021年上半年,金融、科技、消费、周期龙头等核心资产轮番表现,从二级市场表现上看,煤炭、钢铁、电气设备、有色、化工等强周期板块表现突出,行业涨幅分别达到25.99%、23.36%、20.11%、18.4%和18.11%;概念板块中如次新、纯碱、锂矿、稀土、电解液等周期品种同样出色,半年涨幅在40%以上。处于涨幅第二档的主要是休闲服务、食品饮料行业,涨幅分别达到17.56%和9.5%,概念方面CRO、医美等消费主题涨幅超过35%。涨幅处于第三档的是电子、计算机等行业,以及IGBT、鸿蒙、晶圆代工等科技板块。金融股整体表现靠后,其中保险和证券板块行业表现垫底,低于预期。顺周期行业以及概念股的上涨,充分反映了全球经济回暖,特别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事实,上市公司季度盈利的乐观变化在二级市场股价上得到直观体现。
二、通胀上行与流动性下行
1、中国经济增长不均衡,但政策选择空间大
中国经济恢复增长是大趋势,2021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等先行指标整体向好,制造业投资恢复情况较好,而基建投资则迟迟不能发力,受高房价和医疗、教育支出增长,居民消费同样难以发力。截止2021年5月底,中国CPI-PPI同比增速分别为1.3%和9.0%,其中PPI增速接近25年高点,中国工业品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2.5%助推了工业品涨价。大家比较担心的是,在流通性泛滥的大背景下,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带来的输入性通胀进一步加剧,目前看原油价格是重要风向标,事实上,除了原油链,煤炭链、钢铁链、农产品链都处于涨价趋势之中,虽然2021年CPI为主的通胀预期目标位3%,但工业品过于夸张的涨幅对于中游、下游行业的挫伤力也是巨大的。
观察国内货币政策动向我们可以发现,代表流动性指标的社融增速继去年四季度见到13.7%的高点之后,最近半年一直处于缓慢回落状态,截止2021年5月底社融累计增速11%,逐渐回落到2018-2019年增速区间,流动性慢慢转弯已经成为事实。另外,从M1、M2增速表现上看,5月份增速分别为6.1%和8.3%,其中M2增速回到了近10年的相对低位,货币派生也有慢慢收缩的趋势。而从信贷增速角度看,上半年毫无疑问还是非常宽松的,1-5月份新增贷款达到10.64万亿,而年度社融累计也达到13.99万亿规模,呈现非常典型的宽信用状态。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形成的“稳货币、宽信用”的组合,有利于经济继续恢复增长,同时也有利于资产价格上涨,比如今年以来股市、房市、商品市场都呈现震荡上行趋势,很大程度上与流动性相对充裕和信贷继续宽松有很大关系。展望三季度,随着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特别是工业品价格、大宗商品价格、房价等因素,可能触及政策调整的边缘,大概率的情况是流动性继续慢慢收紧,而新增信贷保持适度规模的增长,政策引导资金继续向实体经济流动。
2、美国通胀问题异常突出,宽松政策收紧或提前
从美国通胀数据-失业数据看,2021年呈现非常显著的变化,5月份美国CPI增速已经达到5%,处于最近30年的高位。美联储6月份议息会议指出,由于通胀率持续低于这个较长期目标,委员会将寻求实现通胀率在一段时间内适度高于2%,以使长期通胀均值达到2%且较长期通胀预期依然牢牢锚定在2%。委员会预计将维持货币政策的宽松立场,直至实现这些目标。按照现有美国通胀增长速度估计,2021年3-4季度,CPI增速大概率维持在5%以上,按照2008年以来、2016年以来推算的长期CPI增速也将超过2%,这意味着年底美国加息的预期或提前。一旦这个预期出现,那么美元反弹或引发全球流动性回流美国本土,新兴市场股票、债券市场存在外资流出的风险。
3、从国债收益率看收紧预期
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水平变化,通常可以代表一国货币政策松紧预期方向。2021年上半年无论是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还是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水平,整体水平是冲高回落的,而与此同时CPI的方向则是逐渐走高,这可以反映出投资者并不担心央行短期内收紧流动性。如果在通胀继续抬头的情况下,无风险收益率水平继续回落,极有可能是管理层希望引导利率水平持续下行,那么A股市场高估值的帽子就不是特别重了;相反,如果国债收益率水平转身上涨,意味着政策收紧预期升温,利率中枢上移对于股市、债市均有压制。
三、估值驱动与盈利驱动,关注性价比
1、低利率状态下,高估值会通过盈利增长逐渐消化。
截止2021年6月中旬,全部A股动态市盈率20.34倍,较年初下降13%。创业板、中证500、沪深300、上证50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78.43倍、21.51倍、14.49倍、12.40倍,较年初分别下降23.6%、23.7%、10%和12%,从整体上看,A股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而观察企业盈利趋势,正好是盈利向上--估值向下的变化,上市公司均值回归动态运行中。在各个大类指数中,中证500的性价比较为突出,行业类别上,建筑、建材、房地产、煤炭、造纸、工程机械、电气设备等比较突出。
2、各行业板块估值溢价情况
我们选取沪深300指数动态估值作为参考,以申万一级行业估值数据与沪深300估值相比较,得出各行业的估值溢价,并按照行情时间序列展示,除了部分行业历史上估值正负值大起大落之外,大部分行业可以明显观测到估值水平高低变化。大家在观察这些数据的图表的过程中,不必计较历史最大最小值的情况,只需要观察现有估值水平较沪深300高低位置,从而了解行业动态估值水平高低,这个数据研究要比行业估值水平、水位研究更加实际,因为这是动态的变化。
1)主要指数:我们选择创业板和中证500指数作为研究对象,对过去十年相对于沪深300估值溢价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6月中旬,创业板估值溢价5-6倍左右,处于历史中等偏下水平;中证500估值溢价1.5倍左右,处于过去十年最低水平。
2)主要行业
煤炭与钢铁。煤炭行业历史上盈利曾有大起大落,最近五年盈利情况不断好转,截止2021年6月中旬动态估值14.1倍,不考虑历史极端情况,当前估值水平处于过去十年低水位,估值溢价1倍左右。钢铁行业动态估值11.6倍,不考虑历史极端情况,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水位,估值溢价0.8倍左右。
有色与化工。与国际原油、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联动,2021年上半年,在国际油价上涨带动下,石油、石化链条成本传导的涨价趋势非常清晰,一些化工期货、现货价格同步上涨,上市公司盈利趋势明确。行业盈利提升大大消化了估值,有色估值溢价回落到3倍左右的水平,化工估值溢价回落到1.5倍水平,行业龙头公司性价比比较高。
建材与建筑。2021年上半年建材板块出现了分化,水泥熟料等细分领域企业盈利增长,但二级市场股价持续调整。而防水材料、PVC等建材景气度高,企业盈利高企,二级市场上资金抱团龙头股趋势明确,头部公司股价强者恒强。截止年中,建材板块整体估值水平13倍左右,估值溢价1倍左右,处于最近十年最低水平。以基建为代表的建筑装饰行业动态估值水平已经回落到7.8倍水平,估值溢价0.53倍,都处于最近十年最低水平。
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截至6月中旬,电气设备动态估值49.4倍,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的13.04%,估值溢价为3.4倍;机械设备动态估值31.4倍,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的11.86%,估值溢价为2.17倍。
军工与轻工。国防军工年中动态估值82倍,估值溢价5.7倍,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49%的水平,不高也不低;以造纸为代表的轻工行业过去两年得到长足发展,供给端结构性改革促使行业龙头公司胜者为王,这些公司全球范围内原材料的布局,较好的支撑了产业链良性发展,截至年中,轻工动态估值29.19倍,估值溢价2倍左右,处于过去十年估值10.5%的水平,处于低估状态。
汽车与家电。作为传统消费行业,这两个群体上半年表现还是分化的,汽车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汽车配件表现突出,传统车企整体表现一般。家电行业巨头不断推出各种增持回购举措,但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一般。截至2021年6月中旬,汽车行业动态估值37倍,估值溢价2.55倍,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81%的水位,整体比较高。家电行业动态估值20.75倍,估值溢价1.43倍,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40%的水位,处于中低估值水平。
食品饮料与医药生物。这两个大消费行业是蓝筹白马大本营,也是机构持续抱团的核心资产主要赛道。行业内细分领域增速不一。在食品饮料领域,一直是白酒领涨,调味品、乳制品、休闲食品等跟随,新冠疫情管控成功之后,行业估值水平一举突破30倍左右的历史天花板,彻底打开了估值空间,截至2021年6月中旬,食品饮料行业动态估值高达51倍,估值溢价达到3.55倍,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70%的水位,整体比较高。医药生物细分领域市场表现同样差别很大,疫苗、创新药、医疗器械、品牌中药资金抱团趋势依旧,估值水平也不断拔高,尽管股价波动很大,但在核心资产赛道中地位没有动摇。截至2021年6月中旬,医药行业动态估值高达54.9倍,估值溢价达到3.79倍,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47.5%的水位,估值水平不高不低。
电子与计算机:这两个行业代表着科技成长的主要方向,在国家科技战略长期红利催化下,细分赛道表现各异,集成电路(芯片与半导体)、高科技新材料表现优异,计算机、软件表现一般。截至2021年6月中旬,电子行业动态估值52倍,估值溢价达到3.6倍,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28%的水位,行业龙头公司盈利能力提高有效降低了整体估值。计算机行业动态估值高达95倍,估值溢价达到6.6倍,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27.6%的水位,因为2019-2020年估值较高(诸多公司业绩大洗澡),经过一段时间回调后当前估值显得比较便宜。
银行与非银金融(证券与保险):低估值群体的主要代表,两市总市值体量最大,但市场表现整体弱化。银行业中仅有几只优秀商业银行成为抱团对象,其他银行,包括证券、保险在过去半年内有多次脉冲机会,但总是无功而返。截至2021年6月中旬,银行动态估值6.35倍,估值溢价0.43倍,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43%的水位。非银金融动态估值15.85倍,估值溢价1.09倍,处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15.6%的水位。值得注意的是,H股金融板块估值水平更低。
3、相对低估值和确定性高增长是性价比的最佳选择
在流动性、估值、盈利这些因素中,我们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企业盈利重要性排在前列,只有盈利保持稳定增长或者盈利持续超预期的公司,投资者就愿意给出高估值以及不错的估值溢价,同样的,未来存在流动性继续转弯的政策预期,但是与社会资本陆续进入资本市场趋势相比,政策变化更多的影响估值的预期,高估值可能受压,而性价比投资引发的热点追逐不会停止。
结合前文指数、行业板块估值溢价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在估值驱动逻辑下,哪些行业的估值是偏高的,哪些是偏低的,估值偏高的行业依然有均值回归的要求,而估值偏低的行业存在价值修复的可能,比如金融、基建、建材、中证500。从盈利驱动逻辑看,我们可以从供给侧改革、涨价预期这些供给端观察,重点留意顺周期、估值溢价处于历史低水位的群体,比如煤炭、钢铁、有色、化工、造纸、电气设备等。对于科技股来说,国家战略是最大的政策红利,资金抱团中等市值、中小市值科技成长股的过程中,由于流通筹码相对有限,资金追逐行为容易引发股价的较大波动。我们认为,市场上资金追逐科技股的过程和过去两年间的行为没有太大区别,大部分资金还是配置的思路,但这个过程同样需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带来风险,科技股大起大落是常态现象。但从季度层面看,芯片、半导体、新能源、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科技新材料、计算机及软件性价比依旧比较显著。
四、投资策略与方法探讨
1、坚持赛道优先的原则
科技、消费、金融、周期龙头这四大群体是2021年核心资产热点轮换的主角,由于每一个方向涉及的细分行业众多,因此,在投资策略上需要精选行业优秀龙头公司,用发展的眼光动态观察事物变化。我们相信,在核心资产赛道优选公司,大方向不会错。从波段交易的方法看,中短期内可能是从博弈中赚市场的钱;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角度看,赚的必然是上市公司继续壮大成长的钱。
2、资金靶向创造热点。
2021年以来,我们反复提示资金靶向的重要性,并指出资金靶向的几个方向,分别是:陆港通北上资金净买入的目标,融资客累加杠杆的方向,基金发行以及ETF净申购的配置方向等等。从宏观上看,流动性偏紧与社会资本持续进入股票市场并不冲突。我们可以社会融资增速与指数变化相关性观察这个问题,好的资产、好的方向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是资金靶向的核心选择。三季度交易策略重点,侧重对资金行为的观察、分析和跟踪。
3、注重基金的配置
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百元股和千元股可交易的难度不断增大,可以用策略替代的方法实现对核心资产的全覆盖。指数层面,中证500、沪深300是值得研究选择的方向,除此之外,就是核心资产群体相关的行业ETF,对上述各类ETF的配置,大概率可以起到配置高价核心资产股票的作用。
五、风险提示
1、美国通胀预期抬头,美国加息步伐提前,欧美股市震荡加剧引发A股波动风险。
2、上市公司盈利恢复增长减速,高估值群体急速调估值引发结构性风险。